2024年9月大器何忧不晚成(大器何必晚成什么意思)

 更新时间:2024-09-21 07:47:41

  ⑴大器何忧不晚成(大器何必晚成什么意思

  ⑵大器何必晚成什么意思

  ⑶大器晚成的意思就是指能担当重任的人物要经过长期的锻炼,所以成就较晚。也用做对长期不得志的人的安慰话。反过来大器何必晚成就是指马上成功啦,只不过是为了博人眼球提出来的口号罢了。

  ⑷上签大器何忧不晚成。如今且作少年人。曾记买臣当日困。及后还乡衣锦荣。■买本作卖。指朱买臣。【解曰】先难后易。家宅兴旺。晚景荣华。求财大利。

  ⑸高适:人生只管努力,大器何惧晚成

  ⑹孔子曾说过:五十而知天命。

  ⑺人到五十岁,经历了一些事情,知道理想实现艰难,不再刻意追求,似乎五十岁就是人生的一个节点,过了这个节点,人生就开始慢慢走下坡路了。

  ⑻高适,出身名门,才华横溢,但五十岁之前一事无成,把青春年华过成了一地鸡毛,但五十岁之后,人生却仿佛开了挂一般,平步青云,拜将封侯。

  ⑼他的经历告诉我们:遇事不要轻言放弃,人生只管努力,命运自不相负。

  ⑽高适,出身名门望族——渤海高氏,其祖父是唐代名将高侃,高侃一生,北击突厥,东平高丽,战功卓著,官拜左监门卫大将军、安东都护、平原郡公,那个时候的高家,出则衣轻乘肥,入则鸣钟食鼎。

  ⑾不幸的是,到了高适这一代,家道中落,只能以种田为生。

  ⑿高适的童年,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度过的,而一过,就是二十年。

  ⒀唐玄宗开元十一年(年,二十岁的高适第一次来到了长安,彼时年少气盛,自以为才华横溢,区区功名,还不是信手可得?

  ⒁他在《别韦参军》中写道:

  ⒂二十解书剑,西游长安城,举头望君门,屈指取公卿。

  ⒃在他眼里,通过科举,求取功名,不过小事一桩,何足挂齿。

  ⒄可他还是太年轻了……

  ⒅有唐一代,要想在科举考试中金榜题名,仅仅靠才学是不够的,更重要的是有没有达官贵人的提携。

  ⒆如王维,年纪轻轻,便负盛名,凭借一首“声调哀切”的琵琶曲,便让公主府满堂宾客为之动容,公主一句话,王维便一举夺魁,高中状元。

  ⒇又如温庭筠,平日恃才不羁,又好讥讽权贵,还得罪了当朝宰相,纵使才华横溢,也终是与科举无缘。

  ⒈高适初到京城,名声不显,也无贵人提携,此次进京赴考,结果可想而知。

  ⒉长安城虽繁华,却只属于得意之人,而落魄士子的心情,没人会在意。

  ⒊落榜后,高适告别京都的繁华,黯然离去,于梁宋定居,一边种田,一边苦读,一待就是十年。

  ⒋十年间,昔日的好友大都步入仕途,功成名就。

  ⒌唯有高适,人到中年,仍是一介布衣,一事无成。

  ⒍彼时,契丹崛起,南下劫掠,北方边关战乱不断。

  ⒎听闻这个消息,在梁宋种了十年地的高适心想:

  ⒏与其在这里种地,一辈子籍籍无名,倒不如趁着这个机会,北上边塞,碰碰运气。

  ⒐开元十九年(公元年,高适第一次来到了燕赵边塞,北风迭起,黄沙漫卷,边塞壮丽的景色再一次燃起了他的斗志。

  ⒑初到边塞,高适便向驻守边关的两大巨头——信安郡王李祎和朔方节度使张守珪投了简历,或许是忙于战事,无暇顾及,高适投出的这两份简历,都如同石沉大海,了无音信。

  ⒒在边塞游历了两年,高适混得也并不比在老家种田好多少,在多次寻求入幕未果后,高适终于失望地离开了燕赵南下,游历名山大川,期间又参加了一次科考,结果还是名落孙山。

  ⒓在边塞求职未果,科举两次不中,都说三十而立,可高适今年已是三十有二,身无余财,官无半职,其中失落,可想而知。

  ⒔但生活还是要继续,没有工作就只能继续种田了。

  ⒕唐玄宗天宝六年,著名琴师董庭兰离京,路过淇上。

  ⒖那一年,大雪纷飞,为两个失意之人的相遇平添了几分苍凉。

  ⒗离别之际,高适慨然高歌:

  ⒘千里黄云白日曛,北风吹雁雪纷纷。

  ⒙莫愁前路无知己,天下谁人不识君?

  ⒚这既是高适对于故友衷心地劝慰,也是对自己当下处境的勉励。

  ⒛可是,在这份豪气的背后,又有多少苦楚未曾明言:

  六翮飘飖私自怜,一离京洛十余年。丈夫贫贱应未足,今日相逢无酒钱。

  男儿四十不惑,而此时的高适,年逾四十,尚穷困潦倒,好友难得相聚,却连酒钱都拿不出,其中辛酸,又有何人知?

  望着门前稀稀落落的麦田,高适怔怔出神,他不知道未来会是怎样,甚至他觉得自己的余生,可能就要与麦田为伴了。

  一个人若真有才华,命运又怎忍心将其埋没,高适的才华,无可否认,所差的,只是一个时机。

  唐玄宗天宝八年,半辈子时运不济的高适终于迎来了事业上的转机。

  睢阳太守张九皋举荐高适应试有道科,这才一举中第,半生潦倒的高适终于在他四十六岁的时候当上了一个县尉。

  在文化空前繁荣的盛唐,最不缺的就是才华横溢的文人。

  杨炯十岁进士及第,王勃十六岁金榜有名,王维二十岁便高中状元,相比他们,四十六岁才中第的高适,这一天,来得太晚了。

  县尉,相当于现在的县级公安局长,按理说,也是个不小的官。

  但对于高适而言,县城枯燥乏味的生活实在是太过于平淡了,这对于一个心怀壮志的人来说,太过痛苦。

  转眼间,两年过去了,四十九岁的高适感觉不能再这样下去了,毅然辞职,挂冠而去。

  兜兜转转,高适再一次来到了边塞,投到了名将哥舒翰帐下。

  这一次,高适终于遇到了对的人,哥舒翰对于高适非常器重,多次委以重任。

  一个人的逆袭,如果仅是贵人相助是不够的,更重要的是个人才华与命运垂青。

  命运给了高适这个机会,唐玄宗天宝十四年,蓄谋已久的安禄山起兵造反,安史之乱爆发。

  安史之乱,不仅是大唐王朝的转折点,同样,也是高适命运的转折点。

  听闻安禄山叛乱,朝廷震惊,慌乱之间,唐玄宗急召哥舒翰驻防潼关,抵御叛军。

  哥舒翰于潼关坚守,拒敌半年,叛军难逾潼关半步,一时之间,双方陷入了僵持状态。

  在这种情况下,所考验的是双方的耐心。

  安禄山那边什么情况我们不得而知,但哥舒翰的后方却着了火。

  在朝堂上,哥舒翰因坚守不出遭到群臣攻讦,朝臣们指责哥舒翰畏敌不出,有失朝廷颜面,重压之下,唐玄宗下令哥舒翰出城迎敌。

  接到朝廷出兵的命令,哥舒翰仰天长叹,却又无可奈何,只能硬着头皮出城与叛军决一死战。

  唐军久疏战阵,战斗力大不如前,而叛军出自边关,身经百战。

  唐军据守城关尚可,出城硬拼绝非对手。

  这场决战,结果可想而知,唐军大败,哥舒翰被俘,潼关失守,叛军离长安城仅咫尺之遥。

  虽然潼关一战,唐军近乎全军覆没,但高适却趁乱逃了出来,一路狂奔跑到了长安,向唐玄宗解释了潼关失利的原因,痛陈利弊,并劝谏唐玄宗移驾四川,暂避叛军锋芒,以图东山再起。

  唐玄宗对于高适的投奔,深感欣慰,采纳了他的建议,并晋升其为谏议大夫。

  后来,永王李璘叛乱,高适理性分析了战局,指出永王必败,并以御史大夫、扬州大都督府长史、淮南节度使的身份讨伐叛军。

  接下来,高适还参与了讨伐安史叛军、驰援睢阳之围、平定蜀中叛乱,先后出任蜀州刺史、彭州刺史、剑南节度使,成了名副其实的封疆大吏。

  唐代宗广德二年,皇帝感念高适年事已高,召还京城,授刑部侍郎、左散骑常侍,封迎银青光禄大夫,进爵渤海县侯,食邑七百户。

  高适到任,不设仪仗,轻车简从,赏赐食邑皆如数封还,君子立身,为国为民,所图岂浮名虚利,多少人飞黄腾达后便忘却了初心,如高适这般淡泊名利,能有几人?

  年少家道中落,两次参加科举皆落榜,几度寻求入幕无人问,躬耕田间二十载,四十六岁才当上了一个小官。

  而后,扶摇直上,平步青云,一路逆袭,最终拜将封侯。

  拜将封侯,多少人终其一生都无法企及,而高适,仅仅用了十年。

  《旧唐书》评价高适:有唐以来,诗人之达者,唯适而已。

  “不飞则已,一飞冲天;不鸣则已,一鸣惊人”说的可能就是高适这样的人吧。

  有人说,高适的成功是运气好,但是这个世界哪有那么多好运气,所谓好运,不过是有才华的人在合适的时机得到了施展才华的机会。

  璞玉成器要经历一刀一刀地精雕细琢,宝剑成锋是经年累月地千锤百炼。

  人生路上可能遍布荆棘,畏手畏脚,只会遍体鳞伤,披荆斩棘,方得一路坦途。

  人,若为重器,何惧晚成,赢得人生的人,所依靠的永远都不是运气,而是那份在经历无数次狂风暴雨后,仍能守得云开见月明的坚韧与初心。

  大的材料需要长时间才能做成器具。

  大器晚成是一个成语,拼音是dàqìwǎnchéng,该成语原指大的材料需要长时间才能做成器具,后来用来比喻能担当大事或做出大事业的人成就比较晚。

  最早出自春秋·老子《道德经》四十一章。在句中作谓语、宾语、定语。

  对于那些努力向成功迈进的人来说,因经历与机遇的不同,成功的时间往往也不同。年少得志的人固然不在少数,但也有很多事例告诉我们,年轻时的不得志与挫折、磨难,并不会影响坚持者的大器晚成。

  能够称为“大器”者,必是“先苦其心志,劳其筋骨,饿其体肤,空乏其身,行拂乱其所为,所以动心忍性,曾益其所不能”。学习永不嫌晚,但没有毅力根本完不成从普通人到“大器”的飞跃。

  大器何忧不晚成,如今且作少年人.曾记买臣当日困,及后还乡衣锦荣.

  第八签、上签大器何忧不晚成。如今且作少年人。曾记买臣当日困。及后还乡衣锦荣。■买本作卖。指朱买臣。【解曰】先难后易。家宅兴旺。晚景荣华。求财大利。

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:

相关文章